Friday, April 29, 2005

关于愤青

在维基上看到的,觉得挺好玩,转过来

愤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愤青,是“愤怒青年”的简称。“愤怒青年”这个称呼早在1970年代的香港已经出现,当时特指一班对社会现状不满,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但时至今日,已经发展成为网络语言中的特有词汇,并有“粪青”、“粪粪”、“FQ”等变体戏称。
目录 [显示隐藏]
1 概述
2 愤青的产生
3 愤青的演变
4 愤青产生的社会根源和作用
5 参见
[编辑]

概述

愤青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在网络时代开始后中国的一种特别的现象。别于美国自由主义的“性解放”时代的“嬉皮士”青年,中国的愤青通常有以下一些特征:

* 年纪通常在30岁以下,男性居多,接触网络居多,很大一部分为学生,尤其是大学生。
* 有民族主义和爱国情绪,特别关心政治,对于日本、台湾和美国等议题有激烈言论与反应;对待日本,主张以强硬路线应对日本;他们认为日本没有为二战中对中国 大陆造成的损失做到应有的道歉与赔偿,以及从战后日本政府对二战的反省态度、近年来日本官员参拜供奉二战中一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领归属 有争议的钓鱼岛等一系列事件中得出结论,了解到日本仍然在寻求军国主义扩张的道路;愤青中的温和人士认为应该用中国大陆日益增强的政治与经济实力遏制日 本,将日本划进中国的势力范围内,但有激进人士更期望用武力解决问题,甚至希望消灭日本民族与国土,比如“中日必有一战”等武力主张。愤青人士对日本的负 面态度不仅针对日本政府与军队,在很多情况下也针对日本经济、人种与文化。很多人对日本民族有文化、种族歧视的情绪,在经济方面呼吁全面“抵制日货”等。
* 在台湾问题上,他们认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防止台湾独立,与对待日本的情况类似,温和派认为应该和平解决,武力是最后手段,而少数激进派更加重视武力。
* 在中美关系问题上,大部分人对美国的正面看法是,美国是竞争对手,中国大陆需要在政治、法律、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向美国学习,另外一些人认为中国不需 要向美国学习;温和人士认为中美会在和平发展中形成制衡的局面,分别有自己的势力范围,相互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激进派人士仍然认为中美之间会引发战争 (很有可能导火索是台湾问题),极端者甚至希望将来使用极端方法打败美国(如超限战)。
* 有政治抱负,但普遍没有实现的机会;愤青普遍对现代西方科学持正面态度;大部分虽对民主持肯定态度,但普遍拒绝西方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拒绝西方宪政体系 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潮。愤青内部对民主的定义也有很大分歧,对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现象也意见不一,大多数人是赞成和拥护共产党的执政,而其中很多人 主张共产党实行更加开放民主的政体改革,提高基本民权如结社自由、舆论自由的程度;有少数人对共产党的长期一党专政表示厌恶。在对待国家意识形态方面,不 信仰共产主义的不占少数,但大多数是拥护现行的“初级阶段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并认为可以发展的更好。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大部分愤青并不 热心恢复50多年来受到摧毁的儒家及其他流派思想、宗教信仰、繁体中文等。一般的,愤青对宗教持有负面看法。
* 关心社会,对于社会中的不公正与政府司法官员腐败现象通常深恶痛绝;
* 通常以鲁迅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作为楷模,甚至有人认为鲁迅就是中国最早的愤青。
* 在对待国内同胞的态度上,他们对身边的人宣传不要购买日货,对哈日族、哈韩族十分厌恶,激进人士用“汉奸”、“特务”等词汇描绘喜爱日本韩国事物、赞同美国日本做法的中国人。

[编辑]

愤青的产生

愤青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产物。一方面他们渴望国外的高端的技术,另一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当中国利益和其他发达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尤其是和中国有过战争的发达国家,他们更多地倾向于用“以牙还牙”的态度解决。
[编辑]

愤青的演变

愤 青最初只是在网络的BBS上表达着各种不满意见的少数人群,因为网络的虚拟化和不确定化,决定了最初的愤青仅是一些发表激进文字的用户。而随着中国互联网 迅速发展,人群的扩大,这一部分具有极端思维的人更容易吸引媒体和民众的目光,而其队伍逐渐壮大,思想日益复杂,并且有网络虚拟个体与现实实在个体关联的 扩大化趋势。现在的愤青,已经不局限于网络之中,更多的人走向街头,表现自己的主张和情绪。